“MADE IN CHINA”漫笔
=26) return false; fontSize = fontSize+2; } $(.art-con).css(font-size,fontSize+px); });
最近,我们在澳大利亚大都市墨尔本,走访了许多家购物中心、大超市和专业商店,寻访“Made In China”商品,颇留下了一些印象,漫笔记之。
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澳两国经济交往的逐步扩大,“Made In China”商品在墨尔本市场上已不鲜见。正如澳前任驻华大使石励在墨尔本所做的一次报告所言,澳洲人对中国商品好象有了一种依赖性。这说明中国生产的商品已越来越走进澳大利亚人日常生活圈子之中。
中国制造的服装类产品随处可见。针织内衣裤、男女衬衫、男女裤和各种服装,在各商场都有销售。产自中国同产自澳洲、欧美、东南亚地区的相比,约各占一半,有的商场中国产品还更多,甚至达70%左右。中国生产的领带也不少,还有男女晚礼服。尤以婴幼儿棉纺服装为最多。超市David Jones的售货员对我们讲,中国婴幼儿服装的质量、款式、花色都不错,价格相对便宜一些,在澳洲受欢迎。有的商店能偶尔见到一些中国制作的西服,档次稍高的则绝难发现。
在稍有档次的商场销售的男女牛皮鞋多是意大利、澳洲产品,价格也较高。偶尔也有产自中国的,价格要低许多。一般商店则能经常见到中国牛皮鞋。“Made in China”的胶鞋、运动鞋较多,尤其是产自中国的国外一些名牌,如Nike、Puma、Adidas等,质量、款式都紧跟潮流,价格同别国制造的也没有区别。塑料拖鞋或绒布面拖鞋在一些商店很常见。
几家超市陈设的箱包,几乎都是“Made in China”。这些箱包往往是外国名牌,如Myer卖的是“Tosca”牌,另一家超市卖的是“Samsonite”牌。起初我们没想到这些箱包产自中国。当我们打开拉链一一仔细查看时,才发现在箱内往往缝制一张小白条,上书“Made in China”。售货员告诉我们,这些牌子很受欢迎,产地中国,价格实惠公道,卖得就更好了。
英语“china是瓷器,西方人称中国为“China”。在他们眼中,中国就是瓷器之乡。可是在墨尔本市场上,中国瓷器的地位却很一般。Myer百货大超市有由Homeware公司设计的“Maxwell Williams”品牌,定点生产、销售中国瓷器。市场上常见的瓷器更多的是产自英国、法国、孟加拉、印度以及澳洲。孟加拉瓷细嫩而白皙,甚可人之心。澳洲瓷较粗笨,图案简陋,可是价格并不低,一个小瓷筒就是46澳元。英国瓷器最具地位。比如Myer专柜展示的英国瓷器,一套六件,价格高达1995澳元,几乎赶上一台日本进口的大电视机。瓷器本来是我们的国粹,可如今优势跑到欧洲去了。有的市场上也有中国较细较高档的瓷器,图案古色古香,只适合中国人,不适应西方人的文化氛围,购者寥寥。我们可一则提高瓷器的质量,一则研究西方瓷器图案、形象的设计,加以模仿,争取让瓷器业的优势回归母国。
茶叶应该说也是中国国粹,但中国茶在澳洲市场上地位也一般。我们在Tea Too茶店看到有中国龙井、花茶、银针、碧罗春等,销售很一般。这里买英国茶、印度茶、缅甸茶的人多一些。西方人喜好咖啡,也有喝绿茶的,除了华人,买中国茶的不多。
“Made in China”的玩具很多,各色布娃娃、企鹅、袋熊、考拉熊以及各种电动玩具等在商店里应有尽有。即使是在游览胜地企鹅岛,游客们买到的漂亮的澳洲特产动物模型玩具,也大多产自中国。旱冰鞋、滑板、潜水镜、儿童拼图玩具等,不少也产自中国。
工艺品,如小摆设、工艺瓷、工艺灯具等,有一些产自中国,但多是产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玻璃制品一般也是产自这些国家,见不到中国生产的。西方女性喜爱的服装饰件,如精编工艺草帽,产自大陆的不少,也有台湾编织的。这类东西一般用麦秸、包谷衣做材料编织,价格有高有低,精品上百澳元,一般的也在三十澳元左右。地毯以比利时的花色和质量最好,印度的也不错,中国地毯则稍显一般。
文化体育用品,如在Big W陈列的几百枝钓鱼杆大多产自中国。圣诞树、镜框、笔记本,有的是“Made in China”。
家用小电器,如烤面包机、微波炉、电水壶、电饭煲、电炒锅、电熨斗、电吹风、电扇以及灯具等产自中国的甚多,且物美价廉。
大型的家用电器,如电视、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等,多产自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日本绝对占霸主地位。在专卖家用电器的大型超市Harvey Norman里,所见到的这类产品多是三洋、松下、三菱、NEC、爱华,也有三星、大宇、先锋、夏普、菲力普等。十来种冰箱除三菱、富士外,其他都是美国、德国的牌子。洗衣机除日本、韩国的外,也有产自台湾的。在Big W所售的爱华、菲力普和夏普等电视的包装箱上,也标有“Made in China”,还有印尼产的三洋,马来西亚的夏普。在Target超市,有一种“Made in China”的Palsonic牌电视,价格相当低廉。深圳的“康佳”只是在一些较小的电器商店销售,尚未进入大的购物中心和超市。
由于澳大利亚海关对涉及安全、健康方面的商品把关甚严,这一些产品产自中国的甚少。中国产的洗涤剂、化妆品基本没有打入澳洲市场。由于墨尔本有若干家专营亚洲食品的进口公司,中国食品在一些华人商店能见到一些,进入超市的还不多。电插座、电线因涉及用电安全,中国产品也较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海外能看到这么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确实令人感到自豪,有一种“站起来了”的感觉。自豪之余,也有一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
一是品牌问题。品牌代表商品质量、档次、信誉、价格和报酬。产自中国的商品虽很多,但往往是定牌生产,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小家电等都用的是外国品牌,就连中国传统的瓷器也要借用外国的牌子。本文之所以使用“Made in China”商品一词,是因为这些商品只是产自中国。我们理解,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商品,是应该包括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品牌的。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优势,先充当生产车间,来加工制作,是完全必要的。但发展到今天,是提升“Made in China”商品档次的时候了,是努力创造自己的牌子特别是名牌的时候了。我们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中国为世界加工生产这么多产品,为各国人民服务,应该说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怎么样才可以珍惜自己的劳动力和资源,真正物有所值,取得更多的合理回报,这就不能不在产品质量和品牌上下功夫,不能不努力提升产品的档次。有的中国公司已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如广西桂林制药厂在国外销售的药品,在30多个国家注册,而且坚持用“桂药”品牌。象这样有眼光、有气魄的公司相信今后会慢慢的多。
二是机电产品问题。墨尔本市场上的中国机电产品还甚少。同别的产品一样,中国有许多家电品牌其实物美价廉,在国外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没有打进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外缺乏宣传力度,很少有中国家电品牌在澳洲做广告、登文章的。街旁路边到处矗立的是日本各大公司产品的巨幅广告牌,看不到一块中国产品广告。有的车辆、机械也能外销的,比如扬州产的“亚星”牌客车就销往新西兰。有的机械也销来澳洲,但最令人头痛的还是质量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看来,机电、机械要走向西方市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应重视商品如何打入西方超市。墨尔本市郊集中、成片的购物中心很多,如Chadstone、Southland、Highpoint等,规模很大,往往占地数百亩,集中了数十家各式各样的商店。这些商店中顶级规模、最有影响的还是超市,如Coles、Myer、Safeway、David Jones、Target、Big W、Bi-Lo等。超市的连锁店往往遍布全国城乡。商品一旦进入这些超市,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商品上了档次,销售、利润有了保障。澳洲有一些大超市已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我们提议各省市外经贸委或外贸公司,应经常同他们保持联系,向他们了解商品需求,或主动推介中国有优势的产品;建议每年两次广交会和各地小交会也注意邀请超市来参展,争取使更多的中国商品进入各国超市。
四是进出口公司的职能作用无可替代。据考察得知,这些“Made in China”的商品一般都不是各公司直接从中国采购的,而是从澳洲各进口商或分销商那里批发来的。为何不直接从中国进口?原因很简单,各有各的社会分工。搞销售的公司不可能包揽一切,把天下的利一家独占了。一些公司的人员告诉我们,如果他们还要做进出口业务,就要有一套专门的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还要有自己的客户和经验,反而开支更大,得不偿失。国内现在有不少厂家、公司、商场都在申请进出口经营权。有条件的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并兼做一些这方面的业务是可以的,但许多不具备直接从事进出口经营业务的单位,这方面的业务还是由进出口公司去做的比较好。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社会分工不同嘛。如果每一个单位都来搞进出口,取消社会分工,只能是一种浪费,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更加走向全球化,进出口公司的职能作用只能是更加加强而不是削弱。
=26) return false; fontSize = fontSize+2; } $(.art-con).css(font-size,fontSize+px); });
网站管理: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技术上的支持: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技术支持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