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如何传承创新
丝绸、陶瓷、漆器上的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精美设计,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审美智慧。然而,当前中国传统工艺仍面临保护乏力、后继乏人的问题,也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中面对诸多挑战。近期,“振兴传统工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如何让优良历史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下去?如何让它们与现代生产生活更好地融合?这样一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答案。
案例:在湖南浏阳高坪镇太坪村,村民谭智祥熟练地操作着织布机,地里成熟的苎麻在他手里变成了一匹匹色泽典雅、质地朴素的夏布。谭智祥自14岁开始和父亲学习制作夏布的工艺,如今慢慢的变成了浏阳当地技艺最为精湛的夏布传承人。
浏阳夏布是一种驰誉中外的传统纺织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为促进夏布工艺的传承发展,当地政府组织夏布纺织户成立了相关行业协会,不少手工艺人还注册成立了公司,决心把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在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都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优秀的技艺大师在民间涌现,无论是刺绣、编织、纺织等手工艺,还是雕刻、锻造等“匠活儿”,都凝结了一代代大师的艺术智慧。然而,如今不少传统工艺都面临着生存的难题。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开始没落,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处境。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传统工艺追求精雕细琢、专注细致的制作方式正是近年来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在质量粗糙的快速消费品流行的今天,精美的传统工艺重新获得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我国工业化生产与技术革新促进了市场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同时,技术代替艺术、机器代替手工、共性代替个性、数量代替质量等问题凸显,‘中国制造’更加呼唤‘工匠精神’,需要质量的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指出。
在专家看来,传统工艺凝结了中华造物文化的智慧,简单的器物中体现的审美价值往往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相契合,“物以载道”的理念使传统手工艺品成为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手工艺,也是保护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传统手工艺从古人的生产生活中诞生,由传统工艺品构成的和谐空间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在今天,值得人们去理解和传承。”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指出。
实际上,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手工制品,在海外展览、对外文化贸易中广受欢迎,展现着我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